王师、曾师亦同意此,不过两人却有新创获,王师以为先秦的孔孟、老庄与荀子韩非,已预示了一适当的理路。
牟宗三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就是李泽厚从道德到伦理致思路线与从伦理到道德致思路线的矛盾,也还是李双本体两德论统合孟荀等的二的矛盾。这是把握各人哲学的主要着力点及特征的要求,也有助于分清立场,理解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不过,通过学究工夫的归类和比较,大的划分还是必要的。[3]304-309且不论有没有为冯友兰辩护的意思,但现在李泽厚越来越重视牟的对手意义,激烈否定牟,显然是在要求另外一个圆圈。吾当时在旁边静听,知冯氏之语底根据是康德。[10]74 黑格尔一元论的世界精神魁伟狡猾,无需接受道德上的非难,践踏蹂躏驱使利用牺牲抛弃着所有的人。这当然招致了众多批评。
这表示那些僵化了的教授的心思只停在经验层上、知识层上,只认经验的为真实,只认理智所能推比的为真实。[2]187在这个意义上,良知呈现就是物自身呈现。注释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83—255页。
11 humanity也可直译为人文价值性,其内涵更为明确。不过,性概念在发明出来之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命德两个概念。所谓知天,即是人在天命论和宇宙论意识中自觉其道德实践的终极根源,而与天或天命同一。无论从字形还是从概念来看,性的产生均不以是否从心从生为标准16。
荀子所说的心,是天君。董仲舒的人性修养论特别强调教化这一点。
在西周初期,中国古人已具有命德的观念,而命—德的结构从功能上看与命—性的结构有几分相似。而这个基本脉络无疑是一个纵贯的思想体系,四者为因果关系。相较于张岱年的论述,张立文的论述更为简略、明晰,而方氏则在一定程度上推演和检讨了早期性概念的内涵。张文则探讨了性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等问题,认为性起源于生命德三个概念,并经历了姓氏族的演进9。
第68号简曰:有天有命有┃有性有生,呼……。宋明儒学特别是心学一系的心性论即是建立在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的。而且宋儒对性概念的新构造,既结束了先秦至汉代儒者对于此一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争论,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开启了人性问题的新辩论。其一,方氏梳理和划分之七义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字义的基础上的,但是对于今人来说,更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是探讨性概念的内涵。
23. 濮茅左释文注释:《性情论》,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不过,汉代的性情说有两种,一种是刘向的性阴未发、情阳已发说(参看《论衡·本性》篇),与上引《中庸》两句话有关。
《中庸》天命之谓性一句,应当是对竹书《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两句的压缩和简化。休谟(David Hume)、进化论者、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等对理性至上的所谓人类本性则表示怀疑。
由于性善论是宋明儒学的人性论基础及其贯通线索,故孟子在儒学谱系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宋明以后的儒学即呈现出强烈的孟子主义的倾向。(二)孟子与荀子的人性修养论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性是善的、有罪的,还是自私自利的,以及自由与理性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人性概念的内涵。不过,从中我们看到,孔子对于性习关系的论述止于此。战国中期以后,名辩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诸子对于性概念内涵的反思,告子、孟子、荀子和董子等人的人性善恶主张,首先是以他们对于性概念的辩察为前提的,故相关文字充满了辩论和反诘的特征。3. 唐君毅:《中国哲学导论:原性篇》,见氏著《唐君毅全集》第18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1—85页。
生字的构形及其会意都暗含着宇宙生成论的涵义。而从性到生是一个生成或生现的过程,是一个从潜在变为现实的过程。
同时,也说明了傅斯年的有关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密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在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期,人们面对生命现象而试图从其自身追问其本原,于是朦胧地产生了性的意识。这篇竹书更为重视和关心的对象是心,特别是心在修身成德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它提出了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凡道,心术为主凡学者求其心为难等重要命题或说法。
第8号简曰:有声有知,而后好恶生。所谓知性,指知此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和是非之心,智也,以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法言·修身》曰:人之性也善恶混。世硕认为人性兼有善恶之端,故善恶在所养,养其善性则善长,养其恶性则恶长。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先秦不存在性概念及表达此一概念的其他文字表达形式。这两个性字都是生字的假借,它们不能说明生是性字的来源义这一点。
不过,性命论在道教思想和一些术数之学中仍然很重要,只是从内容上看其中的性命论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从目前资料来看,郭店简《性自命出》篇最早反映了此一论域。首先,性字是从生字孳乳而来的,其词源可以追溯到生字。
它本身即具有价值的、道德的和美学的特点。由于阴阳五行思维方式的作用,汉代的人性论演变为二元论,以性阳情阴、阳善阴恶和性善情恶为其基本框架。此书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58年。关于性字,《说文·心部》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5)性既然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那么它即是沟通人物与天命的内在中介。方文分析和归纳了先秦秦汉时期的性字义,认为有七种基本含义,它们是生、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原初特性、生长特性和特性属性。
人生的善恶在于人当下之所为。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从本质上看人类是一种理性动物。
这两个从西方传入的概念虽然与中国传统中的人性概念在含义上有交叉部分,但无疑其间的差异更大。其二,构造出了一个解释框架。
评论留言